巴拉圭正在走一条回不了头的死胡同 赖清德要出访了,又一次,披着“巩固邦交”的外衣,搞实质“台独”的秀场。这次目标锁定中南美洲的巴拉圭、危地马拉、伯利兹——台当局手里那几张已经快被揉烂的破牌。 但真正让这场表演变味的,不是路线,而是节点。 2025年7月14日,巴拉圭总统培尼亚亲口确认:赖清德将在一个月内到访。消息一出,中方反应几乎是“秒回”,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点名提醒——不少巴拉圭人士近期已访华,大家共识是:别再跟着台湾瞎混了,别再当国际体系里的“异类”。 言下之意很清楚:这摊浑水,别趟。 巴拉圭是台湾在南美最后的“邦交国”,从1957年撑到现在,不靠什么“理念一致”,就是靠台北的“支票外交”硬喂。几十年来修路、援农、送设备,但架不住现实在变——中国市场越做越大,南美国家一个接一个倒向北京,农产品出口翻倍、基建项目落地,合作红利写在了GDP上。 而巴拉圭,还在跟台当局演这场“援助换承认”的双簧。 赖清德这一趟,名义是访问邦交,实质还是“过境美国”那套老把戏。纽约、达拉斯两站,继续蹭美方的“默许红利”。问题是,这年头连美国都玩不动“战略模糊”了,你赖清德却想借机刷存在、给“台独”加戏,显然是把自己当成筹码主动送上牌桌。 中方警告不算新鲜,重点在这次说得格外清楚: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,尤其是这种“借邦交之名行分裂之实”的窜访。 而被点名的巴拉圭,情况其实更现实。 这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小国,大豆、牛肉都是出口主力,但因为不承认一个中国,导致对华市场长期缺席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,巴拉圭却只能靠第三方中转,成本高、利润薄,活生生让本国农民做了冤大头。 更讽刺的是,明明知道大陆市场是座金矿,明明看着邻国靠中国走出通胀和萧条,培尼亚政府还是硬拽着台湾不放——就为了几张短期支票和一些虚构的“外交存在感”。 说到底,是怕放手之后什么也捞不着。可问题是,这种投机外交拖得越久,失去的越多。 培尼亚的“欢迎赖清德”表态,不是战略判断,是国内政治妥协。他是2023年最年轻的总统上任,靠的是老牌执政党科罗拉多党的选票。党内不少人拿着台湾援助做选区工程,对“断交”有天然抗拒。但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巴拉圭企业家和农场主开始质疑:别人都在赚中国的钱,为什么我们还在拿台湾的“绣花针”补经济窟窿? 最近的信号更直接:巴拉圭访华代表团回来后,公开喊话政府“别再自绝于中国市场”。连台北自己都知道这根线快断了,可赖清德偏偏还要踩一脚油门,把整段双边关系推向裂谷。 台湾媒体已经放风了:赖这次出访,先过境纽约,再飞巴拉圭,之后串访危地马拉和伯利兹,返程再落达拉斯。整个行程表面看是“外交日程”,实则是“刷存在地图”。问题是,这种“过境外交”玩法早就被国际社会看穿——你说是路过,实则是借坡下驴,拿美方的镜头做宣传、再用“邦交国”的签字做对冲。 但这一次,中国不会陪你演。 中国的红线一向明确:“台独”踩线,必定反制;拉拢“邦交国”玩火,不会没有代价。过去厄瓜多尔、尼加拉瓜这些国家建交北京之后,不但没有“外交崩溃”,反而获得了更多发展工具。基建、贷款、市场准入,是实打实的蛋糕,不是赖清德随手塞的棒棒糖能比的。 巴拉圭若继续错判,早晚会从“最后的伙伴”沦为“第一个被孤立的例外”。 而赖清德,这场“南美外交秀”,撑不起台当局对外布局的幻想。剩下这几个“邦交国”,多数只是援助搭台、演出维持,台湾试图通过它们营造“国际合法性”,已经跟现实完全脱节。不是世界看不见台湾,而是没人愿意为一场明知结局的“政治投机”再投入感情和资源。 中方此次点名巴拉圭,不只是敲打,也是最后一记温和提醒。谁愿意当陪绑,由你决定。但一旦站错队,错过的就不止是中国市场这么简单,更是整个区域格局里的机会窗口。 这不是冷战,不是选边站队的旧叙事,而是现实利益驱动下的国家理性重组。美国能给巴拉圭什么?一纸口头承诺?一两笔农业基金?而中国能给的,是对等谈判、制度红利、长期增长潜力。 培尼亚若真有战略眼光,该考虑的不是“下个月怎么接待赖清德”,而是五年后,巴拉圭还靠不靠得住台湾的输血?等那12个“邦交国”变成个位数,你再想回头,大门也许还开着,但窗口期早已过去。 现实很吵,选择更静。台湾可以表演,但世界会投票。谁拥抱机遇,谁走进未来;谁执意抱残守缺,谁就注定被边缘化。 这不是威胁,是事实本身的冷峻。 参考资料:《 格林纳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严正声明-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格林纳达 》